不久前,一本杂志的专访中,韩寒的语句如石入静水,泛起涟漪:“时下的国人数见困难,非及自身,鲜有声响,故难团结一心。”
思绪不禁飘向去年那件惊动天下的“小悦悦之事”。初看似无交集,细想之下,二者竟映照出彼此的影子,可谓“异工同曲”。
然而,韩寒之言亦非尽善尽美。依我之见,“发声”须因时制宜,而此情此景,颇为诡异。
首类:街头巷尾,“沉默”为金。小悦悦遭车轮之苦,路人侧目,却步履匆匆,视若无睹。
次类:网络之上,“义愤”填膺。男女老少,论坛贴吧,众口一词,声讨冷漠,颂扬救人之举。网民留言,无不声称:“若我在场,必将援手。”
此景不足为奇。现实中的沉默者在虚拟世界高谈阔论,义正词严。
诸如此类,司空见惯,唯余笑耳。
吾等浩荡社会,赐予弱者的仅是“无名之爱”?这份“爱”轻薄如纸。真正的“无名”,真正的“大爱”,何其稀有?故此,社会如一盘散沙,无力凝聚,团结成空。
一则故事,更催人深省。二鼠困洞,一鼠拽另一鼠逃生,旁观者纷纷揣测其关系,一女童语出惊人:“它们何必有所关联?”
童言无忌,如剑刺心。试想,那些围观者,该有何等羞愧。
自私乃人性之陋。心理学研究“林格曼效应”,探讨旁观者之心态。灾难降临,周围人越多,伸手援助者越少。非援助者众,乃无人问津。众人心思:即便我无为,自有他人施救。
然而,救人之士反遭诬赖之事,屡见不鲜。此等寒心之事,岂止冰封了援手,更阻隔了温情。
终须归咎韩寒之语。他总能以三言两语,揭示社会弊病。人际之间,诸多不快筑起高墙,难以逾越,遂使彼此难以握手言和,共欢笑。